
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訊息?
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他成功預測歐巴馬勝選。 50州個別選舉結果,49州預測正確。 35席參議員的勝選者,則全部猜對。 2012年,他再次成功預測歐巴馬勝選, 這次,50州全部命中。 他開發的棒球預測系統精準無比, 被知名棒球評論媒體收購。 他個人更曾運用統計預測的專才, 在德州撲克賭局賺進上千萬元。 他是奈特.席佛, 當代最受矚目的統計與預測鬼才, 首次公開精準預測的黃金法則, 告訴你為什麼有些預測會成功、有些會失敗? ★出版三個月穩居亞馬遜書店銷售總榜前20 名、商業理財類第1名、政治社會科學類第1名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10名 ★榮登亞馬遜書店2012年度「非文學類」第1名 ★獲選為亞馬遜書店編輯嚴選2012年度商「商業類」最佳書籍 ★獲選《華爾街日報》2012「十大最佳非文學類好書」 ★《紐約時報》書評盛讚:「10年來最重要的一本書」 ★2009年《時代雜誌》將奈特.席佛列入「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百大名人」 ★2012年《滾石雜誌》將奈特.席佛譽為「改變遊戲規則的人」 數據不會說話,是你在為它說話。 .美國政府長期蒐集許多情報,但為何還是無法預見911恐怖攻擊? .2007年房市泡沫爆發前,華爾街的金融專家們為何看不見崩盤的警訊? 身處「巨量資料」(big data)時代,照理說我們擁有空前充足的資料,去做各項預測。但各行各業掌握最多資料的專家與決策者,卻都還是不斷做出失敗的判斷,這是怎麼回事?作者奈特.席佛指出,人的解讀比數字更關鍵,而預測最難的部分在於:人要懂得分辨出哪些是無意義的雜訊,哪些才是關鍵的訊號。誤把雜訊當訊號,做出來的預測,自然不會準確,甚至會造成嚴重的謬誤與損失! 數據導向的預測會成功也會失誤,要求更多數據之際,人更應該自我要求。 最常出錯的就是過度自信、被稱為「刺蝟」型的預測者,他們很會歸納、喜歡大原則、很有膽識,雖不斷收到新訊息卻很少修改預測,他們做預測常成為一種「表演」,模糊了追求精準預測的動機。(代表人物:成為名嘴的專家、認定自己能翻盤的賭徒。) 另外一個大家常犯的錯,是忽略「樣本外」的重大新資訊。假設你從未酒後駕車,肇事紀錄也很低。今晚你喝了酒,請預測今天駕車肇事的機率?如果你拿過去的記錄分析預測,那麼你出事的機率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