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敗者回憶錄(上卷/下卷)
他見證了香港的興衰,秉持良心和原則,以一生心力,盡了一個讀書人應予的義務。 七十年來,香港只有一個李怡。 ── 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的,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在事實敵不過謊言、真理敵不過強權的世界,在權錢色騎劫所有價值體系的世界,作為一個忠於自己的寫作人,很難避免不停地產生挫敗感。尤其是我寫作的時間如此長,面對的中國、台灣和香港的轉變如此大,回想我一生推動的不同時期的目標來說,我想到的無疑就是一個個挫折,是實實在在的「失敗的人生」。──李怡 ── 他主張寬容異見,維護言論自由,希望中國社會有多黨的民主制度,當權者至少受到新聞監督。他極力守護香港的底線,也成為因言論而遭到人身攻擊和政治仇恨謾罵最廣泛而嚴厲的一名知識分子:由他認識共事過的左報的「叛徒」、「反華」、「反中亂港」到「港獨」,以致同一陣線他曾工作過的傳媒也抹黑他「抄襲」等種種可笑的誣陷和恐嚇。他很堅定,不向極權和流氓屈服。 信仰和理想重複幻滅,轉而重新認識香港、熱愛香港,畢生讀書不斷、思考不息。 他生於中國、熱愛中國、移情台灣香港,最後其實還是死憂於中國。他在晚年以「失敗者回憶錄」為題寫自傳,為未來的香港人存紀錄、敲警鐘,其時代之雲天壯濶,人事之湖海險奇,足以為香港史不為人所知的珍鑑。他自慨「失敗」,自憐於一個枉費心力的華人自由派知識分子的一生,但他的一生並不失敗,失敗的只是魯迅論定的中國人,以及其土壤的文化中國。 「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他見證了香港的興衰,而且秉持良心和原則,以一生心力,盡了一個讀書人應予的義務。香港這個一度的國際經貿大都會,獨欠他一具銅像,因為全球華人世界有無數的醫生、工程師、律師、學者教授,但七十年來,香港只有一個李怡。 ──陶傑 . 目錄 推薦序七十年來,香港只有一個李怡 /陶傑穿過靈魂的冷戰前線 /顏擇雅李怡,我的老東家 /殷惠敏唯有勇氣才是永恆——《失敗者回憶錄》題記第一章:背景:01 命運待決的一晚:闖關02 親臨困境03 「香港客」回鄉的殺氣騰騰04 前途茫茫的煎熬05 反常人的清醒時刻 文革傷痛06 風起雲湧的《七十年代》07 傷痛過後的抉擇08 無法否定自己蒙蔽:09 扭曲的歷史10 王國維的先知預言11 「中國將來國運」被定格了藝文:12 我的家世:爸爸與兩位姑姐13 淪陷區生活14 汪政權下的樂土15 在「孤島時期」孕育的蓬勃藝文16 父親與劇團「不光彩」的過去17 李伯伯的悲劇心路:18 九歲、逃難、餓殍、飄蕩、成長19 愚者師經驗 智者師歷史成長:20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21 古國風情呼喚少年記憶22 燕子來時 可惜一片江山價值觀:23 在左翼思潮下熾烈成長24 一九四八樹倒猢猻散25 豬公狗公烏龜公29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30 確立我左傾思想的幾本書31 鋼鐵不是這樣煉成的32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33 中學的青蔥歲月34 畢業即失業 父親:35 我的父親36 父親掙扎跌宕的一生37 不被信任的挫傷38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震撼教育:39 畢生受用的禮物40 我的文化搖籃時期41 情書——最早的寫作42 那些年我讀的書43 在托爾斯泰中《復活》相依相惜:44 舊夢縈懷 不可缺的篇章45 我們都覺悟得太遲了46 麗儀如何伴李怡同行47 總有一把聲音說我是對的48 牽手近一甲子無怨無悔 第二章:迫害:49 沒有最悲慘 只有更悲慘50 我的五叔51 劉賓雁的啟示52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歷史初稿:53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54 通俗文化的記憶55 左派最「香港」的短暫時光56 從《伴侶》到《文藝伴侶》57 揮灑年輕精力的太平日子58 六七暴動:港人身分認同的起點香港新起點:59 福兮禍所伏的安身之所60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61 我們是什麼人?我們往何處去?反思:62 非常時期 反常人格63 二重生活的悲哀64 突破夾縫《七十年代》創刊65 我創辦了雜誌 雜誌創造了我66 海外保釣波瀾67 「非常有用的白痴」68 「白痴」的妙用69 我與中調部 憶潘靜安70 非蠢人合做蠢事71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72 貓頭鷹隻眼開隻眼閉惹禍 第三章:台灣民主路:73 從釣運開始反思統運74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75 林孝信與郭松棻76 台灣問題的啟蒙77 台灣民主路上的特殊角色78 中共體制內的台灣聲音79 踩不死的野花:謝雪紅80 中國人最自豪的文革「精神」分道揚鑣:81 文革締造中國的今天82 極不平凡的一年83 長文請入 扭轉極左思潮84 以實踐檢驗民主的假期結束了85 沙發上的大象觸發裂口86 太歲頭上動土87 愛荷華的「中國週末」88 我與左派分道揚鑣的一年真相浮現:89 文藝沉澱成剎那絢爛90 懷念在愛荷華的堅毅眼神91 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92 是非混沌了 九七覺醒時言論自由:93 美麗島大審對我的啟示94 從事媒體一生的座右銘95 念茲在茲要記下的輝煌第四章:香港前景:96 買護照住石頭 香港前景惹恐慌97 從來沒有「民主回歸」98 和許家屯的一次交鋒99 用堂皇道理殺人的變色龍有始有終:100 從創辦到離開天地圖書101 掃地出門 另起爐灶102「庚申改革」胎死腹中103 中共主動割席 洗脫左派色彩獨立輿論/徐復觀:104 與徐復觀先生的兩年交往105 徐先生的臨終呼喚106 愛國是無賴的最後防線107 守護我們的心智108《九十年代》的「獨家」風波109 一宗暗殺逆轉台灣專權政治110「李匪怡」和《香港1997》香港悲劇:111 一國兩制只是權宜之計112 港人治港只是誘餌113 「京人治港」是否較好?114「基本煩」和霎眼族獨立輿論/勞思光:115 與勞思光的交往116不受術數擺布的勞思光兩岸走向:117 在德國訪問的感觸與認知118 在新加坡初識黃春明119 首次踏上台灣土地120 走在台灣第一道晨光中六四前後:121無意中成了六四「動亂的醞釀」122獄中老人成就一名奇才123 六四的記憶與感受124中國,一口活的「官財」125我曾愛過這四十歲的女人126中共高層第二代揭露的內幕127「浪得虛名」的那幾年距離:128《九十年代》 台灣版創刊129江澤民施計過關保位130我的愧疚 第五章:野豬精神:131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之一) 堅持信念132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之二) 成功之道133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之三) 意見相左134 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之四) 遭遇厄運135 惦念黃永玉大師極權、自由、文明:136 真有「九二共識」嗎?137 俄羅斯歷險記138 一個預言,一首輓歌139 香港不會再有張敏儀140 共產黨不會再有羅孚141 以感激心情告別殖民主義142 永遠的港督彭定康143 別了,無法再「複製」的英治香港塵埃落定:144 董建華開頭不是這樣的145 回歸前的保釣鬧劇與悲劇146 保釣運動讓我認識的真相147 余英時與《九十年代》148 台灣人像白痴,大陸人妙計百出149 告別《九十年代》150 掌聲中落幕 幸或不幸?作者朋友:151 我的作者朋友們:張北海點滴152 我的作者朋友們:余剛、阿城和「炊煙」153 我的作者朋友們:幾支健筆154 我的作者朋友們:錯愛香港惡政基因:155 九七初期中共忍住干預的手156 董建華的八萬五「嬰兒」157 首次釋法沒有敲響警鐘158 我的《信報》專欄159 「不變」的基石開始撼動了160 陳方安生辭職 文官體制崩解161 嗚呼!香港人自豪的廉署!162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樓塌了163 翩然而去與鞠躬盡瘁164 董建華下台之謎(上)165 董建華下台之謎(下)166 董下曾上 都是棋子167 論政生涯下半場兼憶倪匡168 香港文化界的墓碑新誌169 愛國民主派的錯念170 立國全憑一口戈171 令我著迷的聯語172 不解解不解,不解不解173 九七頭十年的民主派本土意識:174 另一人生階段的開始175 從論壇輝𤾗歲月看中國176 「天譴」論惹的禍177 港人感情五年大翻轉178 「奶粉保衛戰」 本土意識成形179 香港淪陷紀實180 司徒華晚年的妥協181 本土意識的濫觴兩制死亡路:182 特首豬狼之爭183 我所認識的曾鈺成184 香港能相信這人嗎?185 「ABC」自決、港獨:186 雨傘運動的日日夜夜187 泛民與本土的對立188 我最滿意的一次訪談189 魚蛋革命與梁天琦190 懷想梁天琦191 年輕人的勇氣自愧不如192 銅鑼灣書店的詭譎故事193 中國貪腐奇談反送中:194 二○一九,生命中新的一章195 神針拔去,風暴將臨196 伊利沙白二世與毛澤東197 年輕人化解泛民分裂198 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最終章:《蘋果》被殺:26 《蘋果》:成功的失敗者27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28 自由時代的終章備註:失敗者回憶錄原刊於《蘋果日報》直至編號27。28起開始刊於作者個人網頁。 . 人文社科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回憶錄/自傳 Memoir/Autobiography 政治評論 Political Commentary 香港歷史 Hong Kong History 社會評論 Social Commentary 香港文庫 Hong Kong Library 繁體中文 Traditional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