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諾貝爾物理獎2001-2021

21世紀諾貝爾物理獎2001-2021

$25.99
{{option.name}}: {{selected_options[option.position]}}
{{value_obj.value}}

大至宇宙天文,小至中子粒子,實驗觀測與理論齊頭並進,看得懂的諾貝爾物理學,學術典範正在轉移,新研究浪潮風起雲湧。   每個世代的得獎者皆有其特色,反映著近代物理學的歷史和演進。  進入21世紀之後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長年關注的領域,涵蓋凝聚態、核物理、天文宇宙學,  乃至於技術突破與材料的創新,與生活息息相關。  他們以先驅角色,引領科學不斷朝向知識的邊界前進。     ◎本世紀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二、三事  •2021年物理獎首度頒給氣候變遷學者,關注地球暖化。  •若沒有藍光LED燈的發明,本世紀的夜晚將截然不同!  •2009年諾貝爾物理獎打破慣例,給予三位科技人對於網路的貢獻。  •多虧2007年得主,iPod能達到微小化又有良好訊號。  ‧2012年得主為超快速量子電腦的實現跨出了第一步。  ‧史上只有一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也獲得了搞笑物理學獎。     每年10月諾貝爾獎頒布,總在媒體和學界引來話題,從獲獎人的國家、背景、學術經歷和奮鬥歷程,到得獎感言和頒獎花絮,誠然是全球學界每年最大的盛事,因為它代表得主在科學成就的巔峰,也能展現出科學發展的最新趨勢。  《21世紀諾貝爾物理獎2001-2022》集結《科學月刊》每年在諾貝爾獎得主公布後,邀請國內同領域的專家,分析該年各個得主生平事蹟和得獎領域,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和說明,讓讀者瞭解物理研究的最新景況,前瞻地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的前景。  從1960年到1999年四十年間的頒發次數比例,凝聚態領域約45%,粒子與核物理領域約40%,天文與宇宙學領域約13%,技術領域約5%。因為有些年份頒發給不同領域,所以加起來略超過100%。其中技術領域只有兩項,分別是1966年雷射技術的先導研究,以及1971年全像攝影。這兩個技術領域項目對於現代生活的影響微乎其微,完全無法與之前討論過的本世紀的三個技術獎項相比。  相對而言,本世紀目前為止的獎項的分配比例分別為:凝聚態領域約 40%,粒子與核物理領域約 23%,天文與宇宙學領域約27%,技術領域約14%。相比之下,最明顯的就是粒子與核物理的比例下降約一半,天文與宇宙學的比例則加倍。而技術領域的成長更是驚人的三倍且重要性大增。這樣的變化隱含著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這二、三十年間學術領域的消長與學術典範的轉移。  天文與宇宙學的比例加倍,部分理由是過去由於技術上的巨大挑戰,天文學中有

Show More Show Less